欢迎访问淮北市长安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省内滚动: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法要闻 / 要闻
淮北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浏览次数:6931作者: 站点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12-15

淮北市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政法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把群众工作贯穿于政法工作的始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抓好群众“四心”,着力解决“五重五轻”问题,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克服“重突击、轻平常”思想,大力强化“三基”,真正让群众同心。夯实基层组织,把群众工作做到村(社区)。以村(社区)综治中心为核心,充分发挥“一组一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积极整合村(社区)现有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应急安全、环境卫生、便民服务、党员服务等网格化管理系统,探索构建“党建+4个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调度一平台、服务一个圈、督查一条线、覆盖一张网),激发基层自治共治活力。充实基本队伍,让广大基层干部在一线做群众工作。有效整合村(社区)、城管、群众代表、村民理事会会员、基层干部、辅警、平安志愿者等力量,依托网格化管理中心,结合“淮北夜话解民忧”、“入户连心大走访”、“一村一警”包村联系、“七五普法”、“巡回法庭”等活动,做细做实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管理社会事务、宣传政策法规、参与治安防范等方面的协助作用,今年以来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8%。完善基础制度,让群众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定平安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矛盾纠纷调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等一系列群众工作制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中心的能力和水平。

走出“重处置、轻预防”误区,积极推进“三创”,真正让群众舒心。创“科技安防”。将“智慧平安小区”作为“民生工程”来抓,以25个试点小区建设为引领,密织立体防控网络,不断提升辖区技防水平和管理效能。完善四级综治中心功能,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和综治信息化系统信息平台建设,市平安办组织人员逐村查看系统调试联通情况,推动平安建设工程应用再深化。创“民调新路”。建立访调对接、律师陪访和值班制度,专门安排一名访调对接员长期在信访局值班,依法对信访事项进行引导和分类。各县区均建立了人民调解中心,对本辖区矛盾纠纷进行协调、指导、调解和分流。在前期试点建立博庄社区等8个“百姓说事点”的基础上,全市已建成186个说事点,同时推进“大调解”警务室和“警民联调品牌”建设,不断丰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创“法治乡村”。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全社会法治水平,以双楼村为试点,在全市全面推开“法治乡村”建设,以点带面,层层示范,推动法治创建全面提质提速。

杜绝“重形象、轻民生”做法,全力保障“三通”,真正让群众顺心。市、县(区)领导带头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各镇(街道)每天一名党政领导接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有序开展“四最”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三无”县乡村联建联创联评,建设人民满意示范窗口,加大联合接访力度,引导群众有序表达诉求。紧紧围绕“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目标,制定化解工作方案,全面实行领导包案制,用好149万涉法涉诉救助资金,着力化解息诉涉法涉诉重点信访积案。创新建立处理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联席会议制度,解决15万群众“难办证”问题,获省领导批示肯定。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106个,有力打击、震慑了黑恶势力犯罪。妥善做好涉企、涉教、“老兽医”等特定利益群体及严重精神障碍和易肇事肇祸患者、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稳控工作。落实特定利益群体相关补助政策;投入300余万元为全市精神障碍患者购买伤人救助保险、落实监护管理补贴、提供一次性住院医疗救助等;推进“1334”社区矫正工作新格局建设,完善社区矫正衔接及互动机制,确保矫正人员不脱管、不漏管。建设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制定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推动民商事万人成讼率,打造“少讼”乃至“无讼”的基层治理法治良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