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980作者: 孙淑贞 信息来源: 相山区司法局任圩司法所 发布时间:2016-10-26 |
最近刚听说了一个理论,说一个人要熟练地掌握一门知识或技术,大约需要七年的时间。屈指算来,自2009年从事司法行政工作以来,到如今也已有七年时间。七载弹指一挥间,从当初的一个司法“助理”到如今的司法“主力”,已然经历了七个寒暑。
当初带着离校的纯真和初入社会的新鲜,结识了人民调解工作,一开始的前两年,我只是单纯的做一些记录性质的工作,具体的案件调解由所长负责,看着所长这样在当事人中间和着稀泥、来回搅拌,就能让当事人满意而归,让我觉得调解工作也只不过如此。后来由于人事变动,我成了司法所的“顶梁”,也便顺理成章的挑起了人民调解这份工作,我甚至有些暗自窃喜,因为终于可以施展我的“和稀泥”功力了。
可是事情并非我想的那么简单,我会被当事人的各执己见所迷惑,为双方的事实和理由“傻傻分不清楚”;会被法律知识的具体适用所羁绊,因为我还不会把大学里学到的“死”知识运用到那些“活”的案件中;还有些当事人根本就不屑于让我来调解,因为在他们看来我还是个经验不足的“小丫头”;还有些时候,调查工作根本就无从展开,因为某些被调查人出于某种考虑,他们才是“和稀泥”。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领悟到了所谓的“三年之痛”。面对一些难缠的当事人,我选择了逃避,还曾因一个“倔强又不通情理”的老头,躲藏在桌子底下。也就是这一次的躲藏,换来了我内心许久的不安。再后来,我开始自责,开始反思:在我眼中这些细小琐碎的纠纷,在当事人看来都是“大事”,我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这些小麻烦,才能让当事人把日子过舒畅了。我搜集出办公室里现有的三本《人民调解案例选编》研读,观看每一期的《金牌调解》,学习调解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下来,虽不能轻松自如的应对各种纠纷各种当事人,但也能给当事人一个合理的答复。
慢慢的,申请调解的案件数量开始增加,调解成功率开始提升,当事人的满意度逐步提高。看着当事人剑拔弩张的进来,又喜笑颜开的离开,让我感受到了调解工作是这么的奇妙,她就像一味良药,能驱除当事人的心头治病;她就像一个灭火器,能扑灭当事人的心头之火;她还像一味调料师,能把当事人的酸甜苦辣调到恰到好处。
从事调解工作已然七年,现如今,我也懂得了用亲情来“和稀泥”,用事实和法律来来启动“搅拌机”。现在,最大的欣慰莫过于,听到当事人走进办公室或电话接通后的那一声“孙所长在吗”,我知道,我做为一名人民调解员,已为群众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