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645 信息来源: 安徽长安网发布时间:2017-04-01 |
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公安局烈山分局坚持以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为牵引,牢固树立“民生警务”工作理念,夯实基层基础,创新工作模式,平安建设成效初显,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
“每晚都有红袖标巡逻,让我们觉得很心安”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有一支6人组成、戴着红袖标的巡逻队伍,或步行或骑着摩托车在各自的村居开展巡逻,主要职责就是协助派出所在各自村居开展巡逻防范。这在淮北市烈山区的50个村居看来,这是件平常事。
“以前俺们村时常发生偷鸡摸狗的事,自从有了夜间巡逻队,现在几乎没有了,想到每晚都有红袖标巡逻,让我们觉得很心安,睡觉也更踏实了。”烈山镇南庄村村民周方伟说出了烈山区50个村居群众的心里话。
为解决警力少、地域大的巡逻防范难题,烈山区组建了由政府出资、公安管理使用的“一村一支巡逻队”。巡逻队员由各村居自行推荐产生,每天晚上10时到次日凌晨4时开展巡逻,巡逻队由辖区派出所负责监督考核,巡逻人员月补助600元,年需经费232万元由区、镇二级财政支付。
“以前都是义务巡逻,大家很难长期坚持,现在我们白天不耽误干农活,晚上给自己村子里的乡亲看家护院,政府还给补助,不好好干咋也说不过去。”古饶镇张庄村巡逻队员秦望振说。
自“一村一支巡逻队”成立以来,该区农村地区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2016年仅发案93起,共现场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40余人,协助破获各类案件60余起,救助危难群众70余人。
“没想到,这小探头还真有大用场”
去年5月20日,淮北市烈山区土型矿一偏僻石料场内发生一起特大盗窃案,电机、变压器、振动筛等物品被盗,涉案价值50余万元。民警通过调取案发时段的村级视频监控探头,44小时后,将家住烈山区烈山镇土型村的犯罪嫌疑人朱某抓获归案,案件成功告破。
“以前派出所让我在自己石料场装探头,我还考虑到要多花钱没舍得装,没想到,这小探头还真有大用场。”受害人韩某某很感谢公安机关当年要求装视频探头的做法。
案件的迅即告破正是视频监控系统“村村通”建设发挥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烈山分局按照“党政主导、综治主抓、公安牵头、齐抓共建、百姓受惠”的原则,在农村地区强力推进视频监控“村村通”建设。根据各行政村经济条件不同,烈山分局探索出“富裕村自己建、中等村政府协同村居一起建、贫困村政府帮助建”三种不同的建设模式。目前,建成视频监控平台348个,农村地区视频监控点1215个,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村村通”。
据统计,视频监控“村村通”建成以来,共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锁定犯罪嫌疑人50余名,协破各类案件470余起,帮助公安机关调解邻里纠纷230余起,为群众找到遗失财物80余次。
“民警到村里不是走形式,是为我们办事的”
不久前,烈山镇土楼村包村民警王元来到土楼村赵奶奶家,赵奶奶接过民警送过来的二代身份证笑了,一个劲地握着民警的手说:“谢谢你们啊,俺家儿女不在身边,你们不是儿女,胜似亲人呐。”
原来去年底,包村民警王元在辖区开展入户走访活动时,了解到该村有多名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没有及时办理二代身份证,无法办理“新农合”。包村民警立即联系户籍民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上门为群众办理二代身份证业务,并送证上门,保证了他们及时办理“新农保”手续。周边村民纷纷称赞说,“民警到村里不是走形式,是实打实为我们办事的”。
自推行“一村一警”工作以来,烈山区包村民警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落脚点,以掌握社情民意、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内容,将“一村一警”工作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村警”的真情服务,换来的是群众的真情回报。许多村民对公安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民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主动向村警反映各种信息,提供案件线索,从而使公安机关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打得准、防得住。
截至目前,烈山区的村警已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00余件,发放各类防范宣传资料两万余份,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00余起,搜集上报各类情报信息210余条,“村警”提供线索破获各类案件130余起。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 本报通讯员 周军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