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淮北市长安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省内滚动: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法文化 / 政法人物
一杯清茶泯恩怨 ——记濉溪县临涣镇茶馆调解中心主任王士宏
浏览次数:28495作者: 站点管理员   信息来源: 安徽法治报发布时间:2024-07-08

“说临涣,唱临涣。看官们,咱听一听这临涣茶馆可不简单,别看那茶壶虽小乾坤大,说事儿解纷暖在心间……”淮北大鼓唱词里提到的临涣茶馆,正是王士宏的调解主阵地。

一壶茶里,翻滚着人生百味,也蒸腾着世间冷暖。王士宏是土生土长的临涣人。他说,调解就像品茶,帮助当事人从矛盾纠纷里走出来,才能收获快乐,品味幸福,这是一名基层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以茶为媒解纷争

“别急,坐下来喝杯茶,心平气和慢慢地说。”这是王士宏调解中常用的开场白。2012年,在市县两级司法局的指导和茶馆经营者的支持下,他牵头设立了 “临涣镇茶馆民间调委会”,以茶为媒巧解百姓纷争。

“群众面红耳赤进茶馆,我就得让他们和和气气出茶馆。”数十年如一日的调解工作,王士宏总结出了“一杯茶”调解法。

“一杯茶”调解法分为七步:第一步,以茶暖人心,在泡茶、敬茶、添茶中传递出真诚、热情和尊重;第二步,以茶说人生,面对问题纠纷,不是说服而是引导,不是讲道理而是讲故事;第三步,以茶述纷争,通过喝茶叙事,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第四步,以茶找支点,针对当事人的陈述,摆事实、明政策、释法律,让当事人听得进去;第五步,以茶拆面子,当遇到“得理不饶人、无理硬到底”的当事人,拆除当事人的假面子、假自尊;第六步,以茶置梯子,巧置梯子,破除当事人的赢家心理,息事宁人;第七步,以茶达协议,双方互敬一杯茶,体现互谅互解,争取形成书面调解协议,确保矛盾纠纷成功化解。

南有“六尺巷”,北有“一杯茶”。如今,“一杯茶”调解法已经成为淮北乃至安徽人民调解工作的响亮品牌。

方言土语入人心

早上6点多,临涣镇上的20多家茶馆已陆续开门。当茶香从粗粝的茶壶中氤氲开来,老茶客们便带上烟袋,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一元钱、一壶茶,听着浑厚高亢的大鼓书,日子宁静而从容。

王士宏说:“人与人之间有时就是一杯茶的距离,在调解时,只要当事双方愿意主动互敬一杯茶,就预示着双方有调解的可能。”

徐庙村村民李某兰2017年将18亩土地发包给了女儿和女婿经营。2023年,由于土地承包经营费用上涨,李某兰提出要回土地,双方因此产生矛盾。为避免矛盾升级,防止亲情破裂,王士宏将双方请到茶馆,沏上一壶茶并好言相劝,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茶馆还是王士宏理论宣讲的阵地。作为“乡村小喇叭”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创始人,他用鲜活生动的身边事例以及乡土语言,将抽象理论转化成朴实道理,让听众有贴近感、代入感,增强了宣讲的感染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鲜为人知的是,年逾六旬的王士宏患有严重的心肌炎,他曾多次在调解完后趴在桌边不能动弹,但却从未因自己的原因拒绝过群众的诉求,还经常带病开展“乡村小喇叭”宣讲活动。

小茶馆促大和谐

这些年,王士宏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安徽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王士宏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茶客”加入调解团队,大量纠纷消除在一线、化解在基层,维护了百姓的切身利益。“老支书团队”由德高望重的退休村干部、教师等乡贤组成;“兵哥团队”由13位退伍军人组成;“街嫂团队”成员均是女性,主要负责调解婚姻家庭纠纷;“闻风到团队”得名于带头人吴法振,群众称赞其“听到声音就立马赶到”。

“以前是我一个人调解,现在大伙儿都能调解了,个个都成了‘铁嘴’。”王士宏笑着说。

近年来,临涣镇因势利导拓展了“茶馆调解室”服务功能,设立“百姓说事点”,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临涣司法所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还利用8小时之外的时间,组织开展“调解夜话”活动,和群众讲政策、话民生、拉家常,将社会治理关口前移,确保把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的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