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淮北市长安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省内滚动:

淮北烈山区:“居民会客厅”巧解居民急难事
浏览次数:376作者: 站点管理员   信息来源: 安徽日报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1-06

“门口的楼道灯不亮了,傍晚前能不能修一修。”11月8日下午,在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杨庄街道新杨社区“居民会客厅”,62岁的居民齐秋亮向值班员孙婉婉反映。孙婉婉联系社区网格员实地查看后,立即将情况反馈给社区“事事灵”服务队维修员闫永进和平兆虎,两人迅速挎着“小背包”、携带梯子,赶到体东片区8栋三单元维修处理。

“一杯茶的工夫,维修员就回复说修好了,‘居民会客厅’服务真贴心。”齐秋亮高兴地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设在新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居民会客厅”,撤掉了以往的办公桌,设置了“一岗通办”工位,两名值班员正在接待办事群众,大厅内摆放了沙发和绿植,如同家里的客厅一样温馨。

这时,新杨社区居民王刚带着80周岁的老母亲韩德英走进“居民会客厅”,申请办理高龄津贴。值班员梅竹香收集好材料后,及时录入系统上传,当得知韩德英本人银行卡没办时,就对她的儿子王刚说:“您不用再跑来了,等银行卡准备好,社区网格员会主动上门取来复印件,汇总后社区上报街道,下个月即可享受高龄津贴。”

“以前到社区办事,有时一件事要跑好几趟,甚至还要街道、社区两头跑。现在到社区一次就能办完所有事,还有工作人员提供上门便民服务,真是方便又省事。”王刚称赞道。

什么是“居民会客厅”?怎样打造“居民会客厅”?烈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程文昱说,“居民会客厅”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经验,没有固定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敢于尝试,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创新方法。

2024年起,烈山区将“居民会客厅”有效融入社区治理,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累计投入120余万元用于“居民会客厅”建设,辐射带动街道、社区、小区、楼栋4个层面,实现全区16个城市社区全覆盖。

按照重服务、能办事、效率高原则,烈山区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会客厅”值班制度,深化社区“一岗通办”改革,打破原有岗位职责限制,将原有5—6个办事窗口减少为2—3个“一岗通办”工位,原有96名窗口人员精减到48名“一岗通办”专员,推行“动态化值班、常态化走访”工作模式,每天安排1—2名“一岗通办”专员坐班值班,接待服务群众,实现“只进一次门、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

2024年下半年,烈山区选择新杨社区为试点,创新“小背包”服务模式,通过迭代升级网格员为“背包客”,切实将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小背包”装有民情日记、政策宣传页、小铲刀、迷你工具等,这些背包成为新杨社区网格员的“新家当”。

自从有了随身“小背包”,网格员们的服务范围扩大了,服务能力提升了。通过开展“敲门行动”,网格员对居民家庭情况、相关诉求等进行耐心了解,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面临的困难进行重点摸排,累计完成养老认证、医疗缴费等服务事项700余件,提供帮办代办服务230余次。

“日常巡查中,网格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和核查,解决不了的快速上报社区‘事事灵’服务队,实现‘居民派单-背包客接单-服务队出单’。”新杨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艳说,“小背包”服务模式已被铁运、淮选等社区学习借鉴,下一步将在全区推广。

“一岗通办”和“小背包”服务模式让“居民会客厅”具象化,16个城市社区精减下来的49名社区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到一线,由原来“等人来、找我办”变成现在“上门去、我来办”,目前已累计接待服务群众13258人次,解答政策咨询6728次,群众办事时长平均缩短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