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淮北市长安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省内滚动: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县区工作 / 相山区
相山区:巧用“1234”工作模式,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区
浏览次数:1155作者: 张少博   发布时间:2018-07-11

为全面践行防灾减灾新理念,2018年5月4日以来,相山区政府启动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区工作,在强化组织、健全机制、提标扩面、统筹资源等方面创新开展“1234”工作模式,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广“一个重点”,抓好典型示范。坚持把打造示范社区模版点作为前期工作的重点,按照“既抓共性,突出个性”的工作原则,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以渠沟镇钟楼村为模版点,聘请专家指导、邀请三区一县救灾办工作人员会商,确保3周内该模板点软硬件设施打造完善,在钟楼村召开现场观摩会,全区87个社区(村)负责人参加培训会,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严把“两个标准”,提升创建水平。严把“标准领先”标准,严格按照国家级示范社区标准和省级示范区标准双层加码,逐类逐项对照双层标准查漏补缺,着力在“规定动作”中创一流。严把“特色领先”标准,鼓励在“自选动作”上创出亮点特色,按照“七社两展一所”的布局,设立公共卫生主题社区、消防主题社区、科普主题社区、气象库普馆、地震科普馆等场馆,特色创建工作遍地开花,既改善了社区的环境面貌,又完善了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防灾减灾上的功能与作用。

落实“三个强化”,夯实创建基础。强化组织领导。区、镇街开发区、村居三级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制度上墙,明确工作职责,从严从实压紧责任。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负责组织、监督、指导、协调和宣传工作,为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强化奖惩机制。全区各相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按照目标责任书履行职责,出台创建奖惩制度并列入目标考核任务,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创建作战图,确保创建万无一失。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区范围内建立并修缮27处减灾场所,增加防灾减灾场所设施,修建价值50万的气象站、投入运营470多辆公益救援车辆、设立139处应急避难场所,确保灾情发生时能及时发挥用处。

做到“四个到位”,注重创建实效。宣传培训到位。结合创建工作在全区开展综合减灾活动,成立平安综合减灾文艺演出队,目前已开展19场巡演;成立减灾信息中心管理减灾网站、公众号,共发布3000余条减灾信息;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咨询活动20多场,发放宣传折页6万份以上,开展200多场应急装备展示和急救知识培训活动,例如小小消防员课堂、夏季防溺水讲座等。通过宣传培训,既营造了创建示范区的宣传氛围,也提高了我区承灾和应急救灾能力。全面动员到位。严格按照《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文件要求,健全制度流程,完善联动机制,全面动员开展创建活动,截至目前,我区镇办一级召开推进会议36次,村居级召开推进会议300多次,组织各类培训班20次;学习提升到位。经民政部和民政厅推荐,耿学梅副厅长带队到临沂、日照考察学习,创建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带队到铜陵、瑞昌开展学习,把优秀外地经验和相山特色相融合,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提升创建档次,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应急演练到位。建立灾害风险地图87张、灾害风险清单87份,组织开展防震、气象、消防、应急避险逃生应急演练60多场,目前我区正在筹划开展一次大型综合应急演练,旨在帮助广大群众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